中原的官道在前漢末年的征戰中毀的七七八八了,如今的官道是各地官府又抽調役夫鋪設的,據說是高祖皇帝想的法子,讓這官道變得又結實又平坦,馬蹄踩上去“噠噠”作響,哪怕是沒有打馬掌的馬,也幾乎不傷馬蹄,馬車走上去更是四平八穩。
“怎地心事重重的?”
連靜淞看著平坦的官道,道:“高祖皇帝天縱奇才,我祖父敗的不冤。最起碼我想不出這‘過路費’一說。”
她口中的過路費正是兩人眼前上演的一幕。
大晉官道每十里設一處驛站,設一驛長,配以數量不等的驛卒,皆由傷殘軍士充替,按其在軍中時職銜給予糧餉,驛卒不得以民夫充替。
驛站的官吏不僅僅承擔送信的作用,更是負責驛站前后各五里,一共十里的官道維護。
維護的費用以所謂過路費充當,按牲口和貨物收錢,馬、驢、牛,一匹收一文錢,貨物一車兩文錢,靠腿走路的不收錢。
如同先秦時代的馳道一般平坦而寬闊的官道是大晉能在漢末爭雄中勝出的基礎,晉軍行進調遣速度之快是其他勢力遠遠所不能及的。
而為了保障這樣的行進速度,以及官道不被破壞,高祖皇帝才如此“冗余”地設立了眾多的驛站。
并非是說設立驛站多余,而是耗盡人力物力建一座方城,卻只做驛站用途,未免大材小用了一些。
但高祖皇帝一意孤行,從大晉立國之前直至建安二十二年高祖皇帝駕崩,中原七十二郡以及四個諸侯王國的官道大體上都鋪設完畢了。
官道和驛站鋪設不易,卻全是國庫中掏了錢財,高祖皇帝堅持,戶部捏著鼻子便認了,但若是后續的維護也都國庫出錢,那便沒完沒了了,區區國庫怕是養不起天下驛站。
眼看戶部尚書要沖到殿上去死諫了,高祖皇帝便折中,想出來了一個法子,喚做過路費。
“以路養路,四書五經中,聞所未聞。”連靜淞感慨道。
“我倒覺得,這過路費是個敗筆,不該如此收取。”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