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劉備很忙碌,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
戰后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千頭萬緒,全面度田和之后授田的工作也是千頭萬緒,需要大量官員全身心投入進去,包括他這個皇帝都不會有什么休息的時間。
很多官員在這一波混亂之中或者是造反被殺了,或者是能力不足以應對困難,進退失據致使地方損失太大從而被罷免職位,林林總總算起來,這一波度田之亂也帶來了上萬名官吏的位次更換。
這對于國家來說,長遠肯定是好事,因為不稱職的或者心懷不滿的都暴露出來了,都會被好好的懲治,不會再出現更多值得擔憂的事情。
但是對于短期內的情況來說,問題還是挺大的。
忙,就是忙,戰后的善后工作,官吏的選拔更換工作,一樁樁一件件,全都是要忙碌的事情忙來忙去,整個貞觀元年就這樣忙過去了。
但是這樣的忙碌也是能帶來極大的好處的,比如農業集體化程度的極大進展。
過去,因為沒有強制性的執行手段,主要遵循一個自愿原則,被朝廷征收的土地和解放的奴隸當然是全部都安排了集體農莊,在地方上作為打樣的存在,供自由農民們選擇。
有些人看到了農業集體化的好處,所以選擇了加入,而有些人則堅持家庭生產,不想加入,總覺得朝廷里這些當官的沒安好心。
那劉備當然是寬容的,你愿意,我接納你不愿意,我不強迫,你想走,我放開門禁讓伱走。
保持這寬松的政策規矩,所以整個江北地區的農業集體化程度呈現一個西高東低的局面。
關西之地的農業集體化程度很高,尤其是涼州這樣的起家之地,那農業集體化的程度幾乎就是百分之百。
關中地區和益州北部的農業集體化程度也很高,普遍超過百分之八十,乃至于百分之九十,并州和幽州則因為長期戰亂,平定之后則順理成章的推進農業集體化生產,當地人出于對安全的需求,也普遍愿意接受。
到了冀州,冀州北部農業集體化的程度比較高,能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南部則相對較低,個別地區甚至不到百分之三十,這也是本次度田之亂中冀州南部的情況特別嚴重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原地區,農業集體化的程度則高低不一,總體來看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部分地區高,能有百分之六七十,部分地區較低,只有百分之三四十。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