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不說,冀州南部這些地區的主官們其實一開始是想要和地方豪強大族們好好談談這個事情,爭取和平解決的。
雖然第三帝國如今的官吏有很多是劉備自己培養出來的,但是畢竟時間比較短盡管經過了一系列的政治清洗和“任人唯親”,但整個第三帝國的統治集團還是有差不多一半的官吏是第二帝國的舊官吏。
這些人在廣義上都能屬于老官員派系,和劉備自己培養出來的新官員派系有較大的思維模式上的不同。
劉備帶出來的人那身上自然打上了抹不掉的劉備的烙印,那是斗天斗地誰也不怕,天王老子來了都能朝他吐口唾沫。
但是對于老派官員們來說,比起斗爭,肯定更習慣于協商解決問題。
談,都可以談,有什么問題是不可以談的?
只要談,就能解決問題。
不要打打殺殺,打打殺殺的一下子撕破臉皮了,對大家誰有好處?
別搞零和博弈那一套,咱們要講一個合作共贏。
比如擔任渤海郡守的蔡邕和擔任趙國相的服虔,那都是老牌大儒了,劉宏去世不久之后出任的地方官職,至今也五年了,和地方上的關系也處的不錯。
劉備覺得他們做的還可以,所以暫時沒動他們這一次也是想考驗一下這些老學究們,看看他們是不是有點做事情的本領,能不能適應第三帝國的斗爭形勢。
他們比較早得知了度田令的消息,在政務大會的時候,劉備就和他們透了底,讓他們有個準備,而且冀州南部這幾個郡國因為地位特殊,劉備也是較早的給他們布置了滿員的郡國兵。
連安排過去的郡國兵都尉都是軍隊里比較有經驗的老軍官,絕對能帶幾千人干仗的那種。
屬于說皇帝給你們撐腰做靠山,把排面拉滿的那一種。
蔡邕和服虔大概也是覺得自己排面拉滿了,有底氣了,所以覺得應該可以和地方勢力談一談和平解決問題了。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