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五,劉宏召集一些常侍、議郎商議國策。
他認為大漢國國勢不振,是因為缺少賢良之臣在帝王身邊輔助的緣故,而缺少賢良之臣的原因是是因為多年的黨錮之策。
他認為黨錮之策持續(xù)十余年,已經(jīng)起到了懲戒、警示不臣之輩的作用,目前天下已經(jīng)沒有繼續(xù)冒犯帝王、犯上作亂之輩了,所以黨錮之策繼續(xù)下去似乎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所以黨錮之策似乎已經(jīng)到了需要解除的時候了。
士人官員對此感到非常的驚喜,但是但是中常侍張讓、趙忠等人認為情況并非如此。
他們認為天下間依然還有冒犯帝王、犯上作亂之輩在藐視帝王威嚴,黨錮之策運行十余年,并沒有大的問題出現(xiàn),所以應當維持,直到再也沒有敢于冒犯君王威嚴的人出現(xiàn),才算是可以。
士人官員為此非常生氣,和宦官們展開辯論。
劉宏也認為不可以,對于犯上作亂之人的懲戒已經(jīng)差不多足夠了,繼續(xù)懲戒下去,危害的是大漢王朝。
張讓趙忠等人繼續(xù)請求不要解除黨錮之策,跪在皇帝面前叩首請求。
而與會的議郎們繼續(xù)和張讓趙忠為首的常侍展開激烈辯論,甚至一度有打起來的趨勢。
最后劉宏為了【彌合】雙方的異見,決定采取折中的做法。
他宣布他將仔細考慮雙方共同的意見,在日后作出決定。
八月初七,劉宏做出了決斷。
當士人們翹首以盼黨錮之策宣布解除的時候,劉宏做出的宣言卻和大部分人所想的并不太一樣。
首先,他宣布任命中常侍張讓兼領尚書令。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