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劉備已經離開涼州很長時間的當下,還有很多益州學生在涼州州學接受教育,也有一部分益州學生成為官吏,在劉備麾下辦事。
比如秦宓、王商、趙韙、甘寧和張任等人,都已經是劉備的老資格部下了。
他們或者留在雒陽在劉備身邊辦事,或者被被劉備安排在幽州、并州出任縣令的職位展開鍛煉,而甘寧和張任等人已經在軍中做到了校尉的軍職,算是很受重用的一批地方勢力代表。
他們如此受重用,那么在限奴令頒布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他們強烈要求自己的家族要配合劉備執行限奴令。
不說嚴格按照要求執行,至少也要交出一個可觀的數字給劉備,并且堅決不能和那些感到不滿的家伙們混在一起,以免誤傷,并且耽誤前途。
不論他們的家族怎么看待,至少對于他們個人來說,政治利益是要大于經濟利益的。
還是那句話,錢什么時候不能掙?但升官是什么時候都能升的嗎?
官位就那么多,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升一級,要踩在多少人腦袋上?
除了劉備的部下們之外,那些在涼州州學內學習的人們,對未來的前提懷著無限的熱情和期待,也堅決不能讓自己家族中的某些人因為私欲而影響到他們的前途。
他們跟隨劉備很久,知道劉備最在意的就是忠誠,劉備一旦認為你是忠誠的,就會不吝惜對你的賞賜,而一旦認為你不是絕對忠誠的,那么伱的前途就有待商榷了。
所以他們認為前途是最重要的,奴隸不是最重要的,失去了奴隸所帶來的損失,完全可以從政治層面獲得彌補,而且所得會遠遠超過所失去的。
如果不遵從劉備的意愿而失去了政治前途,家族才會失去全部的一切,然后被其他人得到。
對于這種選擇,他們并不會犯下錯誤。
所以益州的限奴令執行在最開始還是比較順暢的,在劉備安排的官員們的主導下,一批又一批的奴隸被釋出,從奴隸的身份回歸了自由民的身份,并且在當地官府的安排下重新登入戶籍。
不過,能夠從政治上獲得彌補的人畢竟是少數。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