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法家之間的關系相當的微妙、敏感。
雖然說漢武帝之后儒家學派取得了全面勝利,法家日漸衰微,儒士們也在不斷的推動春秋決獄,試圖用儒家的道理徹底取代律法,也做出了一些成績——
但終究漢律還是存在的。
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漢律的越發完善,當代儒士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春秋決獄有很大的局限性。
千人千面,儒家經典有太多的解釋方法,應該需要一種比較固定的判斷標準來懲戒犯罪之人,而不應該固執地采用古人的道理來對今人作出限制,甚至取代律法的作用。
簡單地說,儒家內部也有那么一些人反對春秋決獄,認為這是不合適的。
這批儒士的代表,就是鄭玄。
鄭玄在注解今文經典和古文經典的同時,也注解了漢律,對漢律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也對當代通行的漢律提出了不少看法,在他的門人學徒之中有很大的影響力。
鄭玄就認為漢律發展至今已經比較完善了,可以投入使用了,有了專業的律法不用,卻要用春秋,實在是有點不合實際。
也是因為這些較為深層次的緣由,盡管古文學派內部希望推動鄭氏家族的閥閱化,但是鄭玄始終沒有答應,并且在古文學派的內部會議上大力支持劉備的看法。
他甚至還進一步提出了對春秋決獄的一些看法。
作為資深學者,還有古文學派的初代領袖,以及現任太學祭酒,鄭玄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鄭玄的這一表態讓不少保守派儒士比較關注。
同時,他們認為劉備作為《左氏春秋》閥閱之主,卻提出了要設立律法學校的事情,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太妥善。
因為事關左氏春秋的地位和影響力,所以這件事情的最終決策方反而不是四輔臣國務會議,而是七大左氏春秋的閥閱家族。
河南開封鄭氏、蒼梧廣信陳氏、扶風平陵賈氏、扶風茂陵馬氏、扶風茂陵孔氏,涿郡涿縣盧氏,涿郡涿縣劉氏。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